新闻中心 /News
爱游戏ayx瑜伽老师的功课你了解多少?
爱游戏ayx瑜伽老师的功课你了解多少?我曾经体验过一些其他瑜伽老师的课程,也在系统的教师强化培训中发现,很多人教课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
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清晰明确的,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将庞大的瑜伽拆分成许多小的阶段性的目标,每节课的目标主题要突出,并在课程前就提前告知会员,让每个人明确练习和探索的方向。
为了达成教学和练习目标,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方法,这就是每节课主要的练习原则。体式总共就是那么些,因为什么就是那么个身体,可是当练习的侧重点改变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贴紧主题,方向清晰的去练习。
有了方向和方法,那么接下来就是实践、体验,就是去“做”了,选取相应的练习内容,具体的在课堂上带领会员去练习、感受和探索,在练习中真实体验并更加接近教学的目标。
但往往在很多瑜伽老师的课堂上,只注重“做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和“怎么做”——最后变成了方法的堆积、练习内容的拼凑,但是练习者却丝毫摸不着头脑,这位老师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底要干嘛。
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在于思路的本末倒置——我们总是在毫无头绪和方向的做一些事,却没想过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哪里,以及怎么做可以有更高的效率。
因此瑜伽课上,就成了老师带着,学生跟着,大家就漫无目的练练,反正练练总比不练强。我们也不能说这样的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就这么动动胳膊腿也有它的意义。
然而,练习的效率和效果就大大降低,课堂的完整性、练习者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教学质量,更严重的是,这让我们日复一日的教学也变成了一种乏味单纯的重复,缺少诚意和新意。
或许有人会说,瑜伽就是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在重复中体悟积累。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正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真知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来不断总结。
但这种重复中的积累,需要建立在热情、投入、觉知的基础上,而非浑浑噩噩的、“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机械劳动上。
一个清晰的思路,正是能够保持好奇心,给我们持续不断的热情,让我们全情投入,更细致的去觉察的基础,让我们在重复中体验到那些不同的美好。
课程编排就像是写文章一般,首先需要提出明确的主题和方向,接着通过不同角度论述来具体阐述主题和观念,再通过各种方证和支持主题,最后文章的结尾还要对全篇进行总结和升华。
课程编排的水平,在于这个编排是否能够有条理、有步骤、累积足够的势能,带领会员接近课程的目标;是否能让会员清晰的明白本次课堂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掌握和累积一定的练习方法。
因此最常用的课程编排方式,是先确定一个课堂主题,接着设定一个高峰体式,接着再设计如何一步步的递进进入高峰体式,到达高峰体式后是否需要再进行补充或完善,最后考虑应该如何一步步的递减至课程结束。如同登山,知道山顶在哪个方向,然后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走,行至顶峰后再一步步的返回山脚。
课程主题和高峰的设定,需要以练习者当下的状态和实际需求为目标,重在分析和体验高峰体式的内涵,而非一味的追求体式的难度和幅度。
例如一堂以强化背部为主题的课程,大多数会员都是35-45的年龄,没有什么瑜伽和运动的经验,如果高峰体式设置成轮式恐怕有些不切实际,但如果以低位蝗虫式作为高峰体式,既可以让大家享受体式的益处,也免去了老师表演学生坐着发呆观看的尴尬,更避开了越级练习的受伤风险。
根据直立、下蹲、跪姿、坐姿、俯卧、仰卧、倒立等几种不同的身体根基状态进行课程编排,不同类型的体式,身体的根基和根基状态是不同的,不同角度根基状态也会对呼吸模式和意识形态产生不同影响。
这些顺序并不固定,而需要根据练习者的状态以及练习目标进行调整,例如:当一个人因为工作久站而下肢肿胀时,并不适合从站立体式开始练习,改为用仰卧靠墙上升腿式(仰卧/倒立)开始练习,ta的感受会好许多。而当一个人因久坐而腰背不适时,直接从盘坐开始练习恐怕也很难过,改为从站立或仰卧开始可能更为适合。
不同方向上的运动,所涉及的肌肉和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不同,在实际动作中掌握的难易程度、安全系数也有差异,对于呼吸模式和意识状态的影响也不同。根据练习者不同的状态和需要,顺序也会不同,例如:当清晨身体僵硬、意识尚不完全清醒时,从深度的前屈或后弯,甚至从扭转或侧弯开始练习,恐怕都不是一个好主意,以直立状态开始可以更好的唤醒意识和身体,等待逐步热身和脊柱灵活后,方可进入稍深的脊柱活动;而当弓着背坐班一天后傍晚练习,做一些温和的侧弯、旋转或温柔的后弯,可以让脊柱马上“活起来”,再通过逐步回到脊柱中立位置,最后令脊柱放松、释放压力。
瑜伽的练习之所以有别于许多体育或运动项目,其最大原因之一,正是因为瑜伽的练习总是需要考虑到意识状态的因素。
不同的人群爱游戏app、不同的身体状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机,需要不同的意识状态的引导。例如,许多人早晨睡醒后昏昏沉沉,无法应对白天的繁忙工作,如果练习能够帮助头脑恢复清醒清晰,是有利于白天的生活的;而女性在月经期时,身体整体感觉较疲乏,但此时需要的却不是强打精神而是足够的休息,以便可以平稳的过渡至下一个生理周期的循环中。
Yoga的本意为连接、统一、和谐,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瑜伽课程的编排中,我们也理应考虑到如何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设计课堂,以便让会员和练习者可以真正的获得瑜伽练习所带来的意义与效果。
接下来讲讲课堂练习的节奏。此处所说的练习节奏主要指“体式练习的节奏”,可能有些人觉得很奇怪,瑜伽嘛,不就是慢慢悠悠的、安安静静的吗?其实不然,不同人群、不同练习需求,练习的节奏也是不同的。
首先,任何一个瑜伽体式的练习,都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看起来不显著的“移动序列”:从逐步累积移动进入——到达某个特定位置或状态——再逐步移动退出。
而每个体式练习的方式,又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大类:所谓动态练习方式,主要是指在一个体式中反复的移动、进出,几乎不做停留保持;而静态练习方式,则指在一个体式的某个特定位置停留保持一段时间,但在进入到这个特定位置前依然需要经过一系列移动,从身体状态来看,静态练习更接近健身中说的“姿势的维持”。
两种练习方式,对于身体、呼吸、意识状态的影响,以及最终练习所获得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在教学和练习中,依然需要按需选择、因人而异。
动态的练习,从身体状态看,更接近健身中说的“动作的练习”,因此这种方式也能更多调动身体的热量,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热身方式,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度、更好的唤醒和募集肌肉并提升身体的热度,同时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科学的身体移动方式。
从呼吸状态看,动态的练习的当时,可能使呼吸有规律的轻度加快(个人不建议练习时进入呼吸无规律的、混乱的状态),但呼吸频率、心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从练习结果看,心肺功能加强后,在日常中心率与呼吸则会更加平稳。
从意识状态看,动态练习利用了有节奏的移动,反而更能让意识专注在练习和呼吸上,使意识清晰、顺畅。对于那些以浮躁不安状态进入课堂的练习者来说,动态的练习却反而能使他们更加投入并逐渐安静下来;但对于非常低迷、疲惫的练习者来说,太过快速的移动节奏却可能加剧他们的疲劳虚弱。
静态的练习,从身体状态看,更接近健身中说的“姿势的训练”,因此这种方式也能更多的强化那些用于维持姿势的肌肉,加强肌肉的耐力和关节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与体态。
从呼吸状态看,静态的练习呼吸更容易保持平稳、舒缓的节奏,也为瑜伽练习中除了体式之外的其他方法提供了载体,例如结合调息法与收束法等。
从意识状态看,静态练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稳安静的生理状态,使得意识的波动随着体式的保持被清晰的呈现,正如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我们真实的容貌。
对于那些已经在较为专注、平和状态的练习者来说,静态的练习可以将他们带向更深层次的意识层面的瑜伽练习中;但对于那些躁动不安、“猴子意识”的练习者来说,一开始就进入非常安静的练习,则会加剧他们的烦躁和游离,甚至感到厌烦和抵触。
瑜伽的练习从来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灵活、包容的,可以令到每个练习者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滋养身心的方法。
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各有特点、各有其功能,因此也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留意练习者的身心状态与实际需求,并作出适当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