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ayx伊利与奥运共生之“国人活力进化史”

2024-10-27 09:19: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爱游戏ayx伊利与奥运共生之“国人活力进化史”奥运正如火如荼进行,不过,国人对奥运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从“金牌至上”到“享受比赛”,从关注运动员的光芒到改善普通人的体育生活。这正和中国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伊利倡导的“和千万人活力开动”的理念一致,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每个人的健康与活力。

  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流行的体育运动往往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气质,如桑巴足球的奔放、美式橄榄球的狂野;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所流行的运动项目,也很能说明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广播体操和时下的跑步热。

  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至今已84年,数十年间,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中,都有专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体育印记。

  时期,西方生活方式大量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体育运动。那时候,思想上有中西之争,体育上也有新旧之辩。正因为中西碰撞,所以民众的体育生活才显得异彩纷呈。

  对国人来说,奥运会曾经看起来是一个很美、但也很遥远的梦,以至于1907年,彼时南开大学创始校长张伯苓在全校运动会后动情地说到:“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出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

  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国整整用了25年。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派出唯一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这是中国与奥运的第一次相遇。

  很多人可能听过刘长春的名字,却没注意到刘长春出现在奥运赛道时,身穿的是“上白下黑”的运动装。这是有深刻寓意的,象征的正是“白山黑水”。

  彼时,刘长春的故乡东北沦陷,父老乡亲在白山黑水间奔跑的身影并无竞赛的愉悦,而是为了逃亡。刘长春以一身鲜明的“上白下黑”,无声地告诉国人和世界:东亚病夫的时代该过去了。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在上海踏上邮轮,在太平洋颠簸整整21个日夜后终于抵达洛杉矶。当7月31日下午3点刘长春站在奥运百米预赛的起跑点时,同样蓄势待发的,还有中国的体育事业。

  网球起源于英国,从开始普及于中国。提起中国的网球明星,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李娜、李婷、孙甜甜、王帅等。其实,在30年代,中国网坛曾出现一对“王氏姐妹”,其受欢迎程度同样惊人。

  “王氏姐妹”原名王春菁和王春葳,小时候就经常跟随曾留学英国的父亲前往网球场,趁大人休息的空隙,两姐妹就兴冲冲跑进球场,操起球拍开始练习。谁也没有想到,一对网坛明星就这样成长起来。

  因为打得好,1932年,王氏姐妹被山西派往南京参加全国第五届运动会。“王氏姐妹”以超级黑马姿态囊括了单打、双打冠军,成为那一届运动会最轰动的新闻。南京报纸更以“王氏姐妹打遍天下!”为题表示惊叹。

  这对尚不足20岁的姐妹一时成为全国青年崇拜的体育明星。网球运动也借此东风,在各大城市进一步普及。有趣的是,当时山西是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妇女大都还裹小脚,但却成为了网球运动的中心,你经常可以看到,男女学生放学后便跑去取网球拍,三三两两汇聚到网球场。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开办十年,便开始专门培养女子体育人才,首开国内风气。每一年,金陵女子大学都会举办运动会,射箭、排球、棒球、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无一遗漏,其水准之高,在国内可谓一枝独秀。

  金陵女子大学的“999朵玫瑰”(1919-1951年,999位女学生从这里毕业)在当时传为佳话,她们身上展现了体育激发出的走向现代文明的健康活力。

  这个阶段,网球、篮球、足球、棒球等西方运动在中国扩散。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武术,也不甘示弱,东西方体育各自展现魅力,吸引民众。

  太极,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运动类型,在“中西体育”争奇斗艳的时代背景下,受到政府鼓励和民众欢迎。

  时期是太极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一般行政机关,还是学校团体,太极拳社团普遍存在。从城市的公园到乡村的田野,男女老幼,一齐打太极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景观。太极大师李宝玉、孙禄堂等人各有自己的师承门派,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

  当时政府还挺有创意,效仿十二节气成立了十二个体育运动节,体育节融合了传统民族体育和西洋体育风格,几乎是每个月提倡一个体育运动,其中,踢毽子、风筝和跳绳是最受欢迎的。

  50-70年代,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在强调协同一致的集体氛围下,广播体操成为距离小伙伴们最接近的体育运动。

  1957年,前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在中国访问,他在一首诗这样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广播体操是真正的全动。

  广播体操热,持续了很长时间。1979年前后,当法国、埃及、伊朗考察团来到中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步调一致地做广播体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他们被感动了,称广播体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体育”。

  正如现在在校园里面,篮球打得最好的男孩子往往会成为女孩子崇拜的对象;在广播体操“一统天下”的时代,广播体操做得出色的,也会获得嘉奖。

  1971年,北京厂桥小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因为做广播体操姿态标准优美,被选为全校的领操员,他还上了当时相当稀罕的新闻纪录片。这位小学生后来被选到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他的名字叫李连杰。

  成千上万人一起做约十分钟的广播体操,身体按照统一节奏摆动,严寒酷暑也照常进行,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1959年,周恩来总理称当年全国有两件大喜事,一件是十周年国庆,另一件就是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当时中国相对封闭,对外交流少,容国团夺冠,中国扬眉吐气,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因爱国主义的光环而获得普及。

  课间10分钟,操场的指挥台被划分成3个部分,充当3个“案子”(乒乓球台),上百名同学排着队轮番上阵,赢了“占盘”,输了“下差”(音下拆)。一局球,由11分减至6分、3分,最后索性改为1分。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迅速替换,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抓到球拍。有时,我们会一齐合掌,祈祷上课的铃声迟一点响起。

  除了广播体操和“国球”之外,扭秧歌、万人横渡、拔河等集体运动也成为那个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追求的年代的运动标签。

  80年代,开放姿态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从国外传来的新鲜运动在民间风靡一时,其中以霹雳舞、交际舞最为流行。

  1984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国内热映,引发轰动,片中大跳霹雳舞的演员成为众多青年争相效仿的对象。

  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年轻人都像摸了电门般“浑身哆嗦”,就连不少扭大秧歌儿的老太太也经不住,跟着时髦一把。

  同一时期,大城市和小城镇纷纷建起迪厅,青年人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就是相约到迪厅跳霹雳舞。80年代是个澎湃的年代,自由奔放的霹雳舞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气质。

  霹雳舞之外,交谊舞也十分吃香。霹雳舞主“动”,交谊舞主“静”,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但是,借助舞蹈解放身体、寻求新式交往方式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从1985年到1988年,是交谊舞最兴旺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当时出过一本《怎样跳交谊舞》的书,据说行销了30万册;推出的交谊舞音带,销了40万盒。

  当下,在各大广场和公园随处可见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在80年代,老人们以更大的兴头跳起了交谊舞。从大学到老年人社区,跳交谊舞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运动风尚。

  有大学生形容那时候跳交谊舞的盛况时说:“每到周末,相当一批的男女生会疯狂打探哪个系有舞会,特别是在春季里,冷清时少,多是爆满,一如酷暑时的游泳池,又如群饺下锅。”

  跳舞之外,80年代受到欢迎的运动还有传西方传入的台球、由电影《少林寺》引爆的武术热、中国女排1984年奥运夺冠引发的排球热。

  90年代最流行的运动无疑是健美操,用当时的一句流行语说:“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经过80年代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上了一个档次。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型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追求健康、追求美成为时尚,健美操的流行可谓恰逢其时。

  当时最火的体育节目当属中央电视台的《马华健美五分钟》,收视率爆棚,而且反复播出,经久不衰。当时,只要谁家有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在《马华健美五分钟》播出时间登门造访,最可能看到的情景就是人们穿着健美裤跟着马华做健美操。

  90年代初,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卖菜的老大妈,从城市淑女到乡下村姑,几乎人人一条健美裤,就连男生也穿。

  跟健美操有点类似,呼啦圈也在90年代形成时尚。1994年,上海小姑娘欧阳贝妮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冲击“呼啦圈”吉尼斯世界纪录,锁住了亿万中国百姓的目光。

  全中国上下出现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呼啦圈热”。街道上,随时能看到小青年旁若无人地扭着腰胯,中年妈妈们穿着高跟鞋就敢转。

  90年代流行的运动,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与乐趣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保龄球,正是在这样的气候下出现的。全国兴建了众多保龄球馆,相约打保龄球,成为城市中产及新富阶层的运动新风尚。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和运动条件越来越好,但生活节奏的加速,身心困惑并未因此减少。这个时代的运动,人们越来越兼顾身体和灵魂。

  一个是跑步,这是返朴归真的运动,最简单却也最有效的健身。不知不觉,加入到跑步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从学生到白领,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穿着轻盈的跑步鞋,在小区、在公园、在街旁,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跑步成为普遍的风景。

  马拉松赛跑运动,从以前的零零星星,到如今普遍开花爱游戏app,报名名额甚至要靠“抢”才能获得。如此盛况,前所未见。人们对跑步的热情,在最近十年达到了高峰。

  2014年北京马拉松在PM2.5达到331的情况下发枪。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大部分跑者没有被PM2.5爆表所吓退,有人戴着重型防护面罩,有人继续“奇装异服”,有人拖家带口,很多人坚持从广场跑到奥森公园,完成了42.195公里的赛程。跑步,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最热衷的运动和社交方式。

  另一个分支,瑜伽、静修等静态运动也越来越受到欢迎。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心绪浮躁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需要放慢节奏,寻求自我。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起源于印度、具有健身和疗养心灵健康的瑜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如春笋般涌现的瑜伽馆,是这股运动潮流很好的说明。

  21世纪的体育风尚,帮助人们追求的是身心和谐。如果说80年代大家追求解放,90年代追求活力,那么21世纪大家看重的则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

  此外,攀岩,跑酷,死飞,滑板,骑行等刺激运动的流行,也说明进入21世纪,运动越来越多元化,充分个性化,只要你愿意动起来,总有一款运动适合你。

  1932年走到现在,每一个“今天”都将成为过去,而在历史中留下的,必然是那些有“活力”的瞬间。正如每一个奥运运动员给我们的启示一样,所有的运动,最感动人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展示、是对“活力”的追求。活出“活力”,让每一个“今天”都像今天这般投入!

搜索